建筑施工现场电气安全预警管理研究

一、引言

在建筑施工领域,电气安全事故因其隐蔽性、突发性和高危害性,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。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建筑施工电气事故占比达32.7%,其中因设备故障预警滞后、隐患排查不及时导致的事故占比超60%。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,构建以电气安全预警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体系,成为破解传统管理模式痛点、实现风险前置防控的关键路径。本文结合预警系统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实践,探讨其在施工现场的落地策略与实施效果。

 

二、建筑施工现场电气安全风险特征

1. 环境复杂性

施工现场常存在潮湿、粉尘、高温等恶劣环境,易导致电气设备绝缘老化、线路短路。例如,地下室施工时,长期潮湿环境可能使配电箱内线路腐蚀,增加漏电风险。

2. 设备流动性

塔吊、升降机、电焊机等大型设备频繁移动,易造成电缆磨损、接头松动,引发触电或火灾事故。

3. 人为操作风险

电工持证率不足、违规接线(如私拉乱接、未按规范接地)、非专业人员随意操作电气设备等问题普遍存在,人为失误成为电气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。

4. 管理漏洞

部分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电气设备巡检制度,对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,安全技术交底和培训不到位,导致风险防控滞后。

 

三、传统电气安全管理的痛点与预警系统的价值

(一)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

1. 风险识别滞后:依赖人工巡检,难以实时捕捉设备运行中的细微异常(如线路温度缓慢升高、绝缘电阻值渐变)。

2. 预警响应低效:隐患发现与处理依赖层层上报,一级隐患从发现到处置平均耗时超2小时,错失最佳止损时机。

3. 数据应用缺失:缺乏历史数据积累与分析,无法预判设备老化趋势或环境风险演变规律。

(二)电气安全预警系统的核心价值

- 实时监测:通过传感器实现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,覆盖90%以上的电气安全风险点。

- 精准预警:基于算法模型自动识别异常,预警准确率较人工提升75%以上。

- 闭环管理:打通“监测-预警-处置-反馈”全流程,隐患整改效率提升50%

- 科学决策: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风险趋势报告,为设备更新、人员培训提供数据支撑。

 

、电气安全预警管理体系构建

(一)预警管理目标与原则

- 目标:通过实时监测、风险识别、分级预警和动态管控,将电气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80%以上,实现隐患“早发现、早处理、早消除”。

- 原则:

- 预防为主:以风险预控为核心,建立前端监测机制。

- 科学精准:依托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预警准确性。

- 全员参与: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,形成协同管理格局。

(二)预警管理组织架构

1. 管理层: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,负责统筹预警体系建设与资源调配。

2. 执行层:安全总监牵头,电工班组、监理单位协同,负责现场数据采集、隐患排查及整改落实。

3. 技术支持层: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或科技企业,提供技术研发、系统维护及数据分析服务。

(三)关键技术应用

1. 物联网监测技术

- 传感器部署:在配电箱、开关箱、大型设备等关键位置安装电气安全预警系统设备,实时采集电压、电流、温度、漏电电流等数据。

- 数据传输:通过5GWiFi网络将数据接入施工现场智慧管理平台,形成动态数据库。

 

五、电气安全预警管理实施要点

一)人员安全管理与培训

1. 持证上岗与能力评估:要求电工持有效特种作业证上岗,定期开展技能考核,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。

2. 安全培训与交底:

- 新入场人员需接受电气安全专项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作业。

-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,进行针对性电气安全技术交底,明确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流程。

3. 应急演练:每季度组织触电事故应急演练,提升人员急救技能和协同响应能力。

)预警管理流程优化

1. 数据采集与分析:每日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,重点关注预警频发的区域或设备,形成《电气安全风险日报》。

2. 隐患整改闭环:

- 预警信息经现场核实后,由责任班组制定整改方案,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。

- 整改完成后,由安全部门复查验收,确认合格后销项闭环,实现“预警-处置-反馈”全流程管理。

3. 持续改进:定期召开预警管理总结会议,分析典型案例,优化预警阈值和防控措施,推动管理体系迭代升级。

 

六、结论与展望

建筑施工现场电气安全预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通过“技术防控+管理优化+人员赋能”的协同作用,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控的转变。未来,随着建筑工业化、智能化的发展,可进一步将电气安全预警与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,构建更精准、高效的智慧安全管理体系,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卓成科技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位置